Paxxioneer Media

國家地理華人探險家2018

何靜瑩走出舒適區 為社會燃點希望
撰 文:楊 軒

創業如同探險,要踏出社會創業第一步,就要走出舒適區,人稱「哈佛工廠妹」的何靜瑩就是一位走出舒適區的社會創業家。

作為香港人,何靜瑩( Ada Ching-Ying Ho)從小就知道什麼是「中環價值」——追求個人財富、商業競爭,把經濟、致富、效率,視為社會進步指標。「我25歲已經搬上了半山(豪宅區),我相信我會越搬越高,這就是從小被灌輸的企業家生活。」何靜瑩說,「當我靜下來與自己對話,就會想:如果就這樣過一生,生命未免太微不足道了,我希望我的生命能更有意義、更具份量。」

大學畢業後,何靜瑩在中環每周工作80小時「幫有錢人變得更有錢」。十年過去,她開始抗拒中環價值,2004年辭去工作,到哈佛大學修讀公共政策。哈佛畢業後,她思考自己的前路:「若我回到商界,賺了錢,卻活得不開心。」

於是,2009年她與朱仕森等製衣業老前輩共同創辦高級毛衣廠L plus H(愛+希望),讓昔日毛衣工人重返崗位,重拾尊嚴,並培育新一代設計師、技師及管理人員,把過去引以為傲的工業帶回香港。

何靜瑩進行工廠革新,引入RFID識別系統監控毛衣品質,追求媲美意大利製造的毛衣品質。不過,她最難忘的不是毛衣的質量和工序,也不是成功接到歐洲名牌訂單,而是每一位工友。在L plus H的七年,她慢慢與草根女工打成一片,許多工友還會向她傾訴自己的親子問題、婚姻問題,何靜瑩都會用心開解。

毛衣廠開業一年,何靜瑩卻發現腦中長了一個水瘤。「兩位專科醫生要我馬上入院切除,我擔心這會影響企業的運作,不願開刀。」 何靜瑩說。後來醫生判斷不必馬上開刀,只要持續觀察再決定,於是何靜瑩與水瘤共存了三年, 待工廠業務上了軌道才去開刀。

工廠業務上軌道後,何靜瑩和 L Plus H的其他董事發現工友不只面對經濟問題,他們的孩子也面臨學習問題。要如何幫助學業成績不佳孩子呢?有董事建議為學生補習,何靜瑩卻認為,補習班滿街都是,還不如安排他們參演音樂劇。

2013年,何靜瑩以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主辦製作音樂劇《震動心弦》和《逆風》,邀請了80名被社會標籤為「沒有前途」的學生參與演出。這些來自基層的青少年,在專業的表演訓練下,學會了做事嚴謹,培養了自信、團隊精神和正面價值觀。何靜瑩透過音樂劇想要推動的,其實是功利社會早已遺忘的「品格教育」。

《震動心弦》講的是一群少年遇上地震,劫後餘生的故事。2008年汶川地震後,何靜瑩自問既不是救援軍隊,又不是醫療人員,除了捐錢之外,還能夠為當地人做些什麼?何靜瑩自發組織「香港特種樂隊」,災後兩週募集了 30位能唱歌、懂樂器的義工為災民提供情緒舒緩,至災後第三個月,開始準備社區建設時,前後招募了共200位義工到災區服務。

何靜瑩記得在哈佛大學課程中學到社會資本,當中包含兩個層面:緊密型和跨越型,兩個層面對社群有不同效果,前者可讓社群熬過去,而後者能讓社群向前邁進。災區的境況和發展,正是與這個理論不謀而合,何靜瑩由此得到啟發。

為了讓災民有緊密的鄰里關係,何靜瑩為不同年紀的災民安排興趣課堂,小孩子學寫字玩小遊戲,青少年玩樂器學唱歌,婦女們也會學跳舞。每週更會讓災民一起來表演,樂隊負責伴樂。「目的希望災民能夠做到互相幫忙,為他們的社區培育出自己的領袖來,我們義工大抵是鼓舞者的角。」多年之後,何靜瑩希望將汶川的經驗延續,把它運用在青少年的「品格教育」上,融合到《震動心弦》音樂劇。

在音樂劇排練的過程中,學生慢慢成長起來,不但變得有禮貌,還有學主動向老師表示要考上大學,希望老師能幫他們補課。何靜瑩覺得學生的蛻變過程,值得用電影形式記錄下來,讓欣賞不到音樂劇的人,也可以到透過紀錄片看見學生蛻變的故事,她就找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得主楊紫燁當導演,把學生生命改變的經過拍攝成紀錄片《爭氣》。這部紀錄片深深打動了劉德華,在他的幫忙下發行到院線上映,成為最賣座的香港紀錄片。

何靜瑩是個停不下來的人,在走入汶川地震災區、當上工廠CEO、參與青少年教育後,近年又成立了Paxxioneer 線上平台。她周遊列國尋找對生命充滿熱情的人物,這些人物不必學富五車,但他們的經歷或說話可以感染他人,啟發人們的思維,讓人們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。何靜瑩夢想將全球各地充滿激情的有心人、專家、學者、實踐夢想者連線,讓他們以激情互相碰撞感染,交流彼此的資源和經驗,互相促進與進步,碰撞出新的價值;最終讓每一個人成為更好的人,讓他們的社會成為更好的社會。

撰文:楊軒
國家地理雜誌|2018年11月 No.204
National-Geographic-11-------------20181024-1-1

Author image
About Paxxioneer